
要理清这些因素的影响并不难,但要预判它们的下一步走向,却是件十足的难事。毕竟这三大变量本身变化快、捉摸不定,直接让原本就复杂的市场预测,变得更加扑朔迷离。
就在近期,阿联酋富查伊拉(全球原油储存与运输核心枢纽)举办的能源市场论坛上,业内专家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了激烈讨论。尽管会场内看涨、看跌的观点各有支撑,但对于未来两到三个季度的市场前景,所有人都难有明确判断。更关键的是,这三大因素对油价的影响方向常常相互矛盾,再叠加全球经济放缓、贸易战升级与能源转型的压力,2025年油价大概率将进一步承压。目前布伦特原油期货均价维持在65-70美元/桶区间,市场普遍预计,到年底这一价格或跌至60美元/桶左右,2026年更可能在50-60美元/桶的区间内波动。
欧佩克+减产放松:理论看跌,实际效果却藏着“变数”
今年以来,欧佩克+(OPEC+)正逐步取消此前实施的日均220万桶自愿减产,到10月,还计划再新增13.7万桶/日的产量。从理论上看,供应增加必然会对油价形成下行压力——毕竟全球需求能否跟上这一增量,至今仍存疑。
国际能源署(IEA)的预测也印证了需求端的乏力:2025年全球原油需求预计仅增长70万桶/日,这一数字远低于2023年的230万桶/日,而中国、印度两大需求国的需求放缓,正是背后的主要原因。
但实际情况远比理论复杂。欧佩克+的实际增产规模,始终没能达到计划目标。据分析师测算,自今年4月启动减产放松以来,包括沙特、伊拉克在内的8个核心成员国,实际产量增量仅为目标的75%,约37.5万桶/日,而非计划中的50万桶/日。究其原因,阿尔及利亚、哈萨克斯坦等国受限于基础设施瓶颈,实际产能根本无法跟上配额增幅。标普全球(S&PGlobal)的最新数据也显示,9月欧佩克+实际增产约70万桶/日,仍低于市场预期,其中俄罗斯、阿曼的油田维护计划推迟,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。
也正因为如此,原本理论上“看跌”的减产放松,实际反而对油价形成了支撑。眼下市场对欧佩克+本周末的会议也持谨慎态度——交易员们不再单纯关注配额的变化,而是更看重最终能落地多少实际供应增量。
值得关注的是,非欧佩克+国家的供应增长,正悄然改变市场格局。美国能源信息署(EIA)预测,2025年美国页岩油产量将达到1350万桶/日,创下历史新高;不过若油价持续低迷,2026年其产量增速可能会被限制在1%以内。一旦欧佩克+选择继续增产,2025年全球原油供应盈余或达到170万桶/日,这无疑将进一步压低油价。
中国库存:短期托底油价,长期可能已接近“峰值”
中国原油库存的变化,是影响当前油价的另一关键变量。2025年以来,中国通过大规模进口与库存囤积,消化了市场中多余的原油供应,这也成为布伦特原油价格能稳定在65-70美元/桶区间的重要支撑。
据IEA估算,今年中国原油库存增速约为90万桶/日,累计增量已达1.06亿桶,且这一增长主要集中在第二季度。这背后,是中国一贯的“低价囤油”策略——每当油价跌至60美元/桶附近,中国往往会加大进口力度,补充库存。
但问题在于,中国库存数据缺乏透明度,其后续动作难以预判。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(LSEG)的数据显示,9月中国原油进口量已降至1083万桶/日,较8月的1165万桶/日下降7%,创下今年2月以来的最低值。这一变化,大概率与6月以色列-伊朗冲突引发的油价短暂飙升有关——9月到港的原油,多是当时油价高位时签订的合同货,高价自然抑制了进口需求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中国原油需求可能已接近“峰值”。2025年中国电动车普及率预计将达到40%,叠加经济刺激政策效果有限,原油需求增长明显放缓。路透社的预测显示,2025年中国原油进口均值或降至1100万桶/日,低于2024年的1140万桶/日;瑞银(UBS)更是警告,若中美贸易战进一步升级,中国炼厂利润率可能被进一步压缩,届时进口量甚至可能跌至1000万桶/日以下,给全球供应过剩局面再添压力。
地缘政治:多重风险叠加,贸易战成新“搅局者”
地缘政治,始终是原油市场最大的“不确定因子”。2025年以来,以色列与伊朗的短暂冲突已直接推高油价;乌克兰对俄罗斯炼油厂发动的无人机袭击,也打乱了区域供应节奏。据彭博社报道,此次袭击已导致俄罗斯炼油产能减少约10%,成品油出口随之下降,但意外的是,俄罗斯原油出口反而有所增加,这一矛盾变化直接推高了全球炼油利润率。
除此之外,美国总统特朗普重启的贸易战,正成为新的风险点——尤其是对加拿大、墨西哥、中国发起的关税威胁,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。摩根大通(J.P.Morgan)测算,若100%关税最终落地,全球原油需求可能减少30万桶/日;同时,关税还可能推高美元指数,间接对油价形成压制。
更复杂的是,制裁与能源转型正进一步放大不确定性。欧盟已明确计划,2026年起全面禁止进口俄罗斯原油衍生品,这一政策可能导致全球供应减少50-100万桶/日,但目前市场已部分消化了这一预期。另一方面,若对伊朗、委内瑞拉的制裁进一步收紧,短期或引发供应短缺,油价甚至可能短暂冲高至80美元/桶。
与此同时,能源转型的压力也在逐步显现。IEA预测,2025年全球炼厂吞吐量将达到8350万桶/日,但电动车与可再生能源的快速普及,将持续限制原油需求增长,全球原油库存可能升至5年均值以上(约6700万桶),长期给油价带来下行压力。
市场展望:多重风险下的“谨慎期”,油价偏向下行
当这三大因素与全球经济放缓、贸易摩擦叠加,2025年原油市场的变数被拉到最大。路透社最新的分析师民调显示,参与调查的32位分析师预计,2025年布伦特原油均价为67.61美元/桶,较上月预测下调2%,而供应过剩预期正是下调的核心原因。
不同机构也给出了极端情景预判:RBC Capital指出,若地缘冲突逐步缓和,油价可能跌至55美元/桶;但一旦中东局势恶化,短期内油价或冲高至80美元/桶。
需要特别关注的是,能源转型的长期影响已不容忽视。彭博新能源财经(BNEF)预计,到2030年,受电动车与绿色能源推动,全球原油需求可能降至9500万桶/日。这意味着,当前的高库存与供应过剩,或许不是短期现象,而是长期趋势的开端,油价中枢也将随之逐步下移。
眼下,交易员们普遍选择“观望”——一边等待10月欧佩克+会议的最终结果,一边紧盯中美贸易谈判的进展。市场或许会在波动中寻找新的平衡,但从整体来看,油价面临的下行风险明显更大。
总结
2025年的原油市场,正遭遇“三重打击”:欧佩克+增产落地不及预期、中国需求增长逼近天花板、地缘政治与贸易战交织发酵,再叠加能源转型的长期压力,油价走势变得空前复杂。
短期内,布伦特原油大概率在60-70美元/桶区间波动;但若供应过剩进一步加剧,2026年其均价可能跌至50-60美元/桶。对投资者而言,想要应对这一多变的市场环境,需紧盯三大核心指标:欧佩克+的实际产量、中国原油进口数据,以及地缘政治动态。
毕竟,当前的油价波动,早已不只是短期市场供需的反映,更折射出全球能源格局正在经历的深刻重塑。